English Version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介绍
期刊荣誉
编委会
作者服务
作者须知
编辑政策
伦理声明
数据共享
稿件流程
下载中心
资讯公告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专辑/专题
虚拟专辑
湘雅文化
联系我们
联系信息
期刊订阅
最新刊期
不引起管腔狭窄的血管钙化——中膜钙化
杨晨紫,舒畅
摘要:血管钙化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进展快,主要包括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两种形式。由于中膜钙化不引起管腔狭窄,早期人们认为它没有临床意义,对它的研究远较内膜粥样硬化少。本文总结了中膜钙化的发生机制,病变特点,与内膜钙化的区别和联系等,着重阐述了中膜钙化与临床相关的知识点,如诊断方法,致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意义等。呼吁人们要注意发现和区分病变中的中膜钙化,明确其对局部和系统血管弹性的影响,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联系等,切勿忽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膜钙化;内膜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糖尿病神经病变
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590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7
心房颤动患者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田梅香,康静,郇轩,尹江燕,张正义
摘要:目的采用评分量表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分析房颤患者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预测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医院心内科和全科医学科2021年1月1日—2022年5月1日收治的223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房颤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房颤特异生活质量量表(AFEQT)对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根据FAD评分将患者分为家庭功能良好组和家庭功能障碍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结果223例患者中家庭功能良好组64例(28.70%),家庭功能障碍组159例(71.30%),家庭功能障碍组在FA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方面均高于家庭功能良好组(均P<0.01);AFEQT总分及症状、治疗担心和日常生活维度得分方面家庭功能良好组显著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均P<0.01);经Pearson线性分析显示FAD总分及各维度与AFEQ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均P<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以及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角色、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维度对生活质量有影响(均P<0.01)。结论房颤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女性以及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角色、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对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临床治疗房颤时应注重患者的家庭功能状况,可通过让患者家庭成员参与临床干预来改善家庭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房颤动;家庭功能;生活质量;相关性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590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7
睡眠与衰弱双轨迹在老年人中研究进展
郑宇,周冰倩,龚妮,陈星利
摘要:为应对全球老龄化发展态势,掌握睡眠与衰弱的动态发展规律和相关性,对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健康轨迹的概况、睡眠和衰弱双重轨迹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方向。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睡眠轨迹和衰弱轨迹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更深层次的机制相互作用。因此,不仅需关注单维健康问题的动态发展,还要考虑多个因素间作用机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关键词:老年;睡眠;衰弱;双轨迹;综述
0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590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7
基于机器学习的心房颤动合并慢性瓣膜病患者行Cox迷宫IV手术后心房颤动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蒋泽楠,宋珑,梁春水,张昊,刘立明
摘要:目的评估Cox迷宫IV手术治疗慢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房颤动复发的潜在风险因素,构建Cox迷宫IV手术后房颤复发预测模型,强化个体化房颤治疗方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符合条件的慢性瓣膜病合并房颤行瓣膜手术合并Cox迷宫IV手术患者555例,年龄57.948±7.964岁,其中房颤复发组117例,房颤未复发组438例。Kaplan-Meier法分析窦性心律维持率,构建9个机器学习模型,包括: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引导聚集算法(Bagging),逻辑回归 (Logistic Regression),类别提升(CatBoost),支持向量机(SVM),自适应增强(AdaBoost),多层感知机(MLP)。使用五折交叉验证和模型评估指标评估模型性能,评估指标包括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和ROC曲线下面积,筛选出2个表现最佳的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特征重要性评估和SHAP分析,识别房颤复发风险因素,以此构建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术后5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 82.13% (95% CI:78.51%,85.93%)。9个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和CatBoost模型表现最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 (95% CI:0.742,0.786)和0.762(95% CI:0.723,0.801),且在9个模型中有较高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特征重要性和SHAP分析显示房颤病史时长、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心律、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心率和术前白细胞计数等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因素,成功构建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论Cox迷宫IV手术治疗房颤具有良好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成功识别多种Cox迷宫IV手术后房颤复发风险因素,成功构建了2个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这可能有助于临床决策和优化房颤的个体化手术管理。
关键词:Cox迷宫IV手术;心房颤动;机器学习;风险因素;预测模型
2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589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7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彭捷,张雯琪,吴友平,马永圆,郄文斌,徐波
当前状态:
三校优先
摘要: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持续增多。腰椎手术可引发中重度术后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常规镇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近期研究表明,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脊柱手术中镇痛效果良好,但对老年腰椎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侧ESPB在老年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进麻醉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II~III级,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行双侧ECPB)和对照(C)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前ESPB组于L
3
或L
4
双侧横突各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C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48 h内静息及活动时疼痛数字分级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后首次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时间、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用量;术后第1和2天里兹睡眠问卷(Leeds sleep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LSEQ)评分;术后24、48 h时15项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术后开始进普通饮食的时间;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0例,62例完成研究,其中ESPB组32例,C组30例。ESPB组术后2、4、6、12 h静息NRS及术后2、4、6 h活动NRS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ESPB组术后第1天LSEQ评分以及术后24、48 h时QoR-15评分更高,术后进普食时间更早,术后首次PCA时间更晚,术后0~12 h、12~24 h舒芬太尼用量更少(均P<0.05)。2组术中低血压,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ESPB用于老年腰椎后路手术,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术后睡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康复,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竖脊肌平面阻滞;老年患者;腰椎后路手术;镇痛
14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2984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7
组蛋白脱乙酰酶6特异性抑制剂tubastatin A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朱雨薇,郑海平,陈春丽
摘要: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和脑血管痉挛是导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组蛋白脱乙酰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6特异性抑制剂tubastatin A(TubA)在多种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被证实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对SAH的神经保护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HDAC6在SAH早期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并评估TubA对SAH后EBI和脑血管痉挛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颈内动脉内穿刺法建立大鼠SAH模型。第一部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3 h组、SAH-6 h组、SAH-12 h组、SAH-24 h组、SAH-48 h组。分别在SAH建模后3,6,12,24 h,取各组大鼠的损伤侧大脑皮质样本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DAC6的表达。另取SAH-24 h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测定HDAC6在损伤侧大脑皮质的分布。第二部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AH组、SAH+低剂量TubA(SAH+TubA
L
)组(给予TubA20 mg/kg)、SAH+高剂量TubA(SAH+TubA
H
)组(给予TubA 40 mg/kg)。建模后24 h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第三部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SAH组、SAH+TubA组(给予TubA 40 mg/kg)。建模后24 h取损伤侧大脑皮质组织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DAC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凋亡,HE染色检测大脑中动脉直径。结果受损大脑皮质中HDAC6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在SAH后6 h开始升高(P<0.05),24 h时达到峰值(P<0.001),48 h时出现下降,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P<0.05)。HDAC6主要在神经元的胞浆中表达。与sham组大鼠比较,SA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加(P<0.01)。与SAH组大鼠比较,SAH+TubA
H
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且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AH+TubA
L
组神经功能改善和脑组织含水量下降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大鼠比较,SAH组eNOS表达显著降低(P<0.01),iNOS和HDAC6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与SAH组相比,SAH+TubA组eNOS表达明显升高,iNOS和HDAC6均明显下调(均P<0.05)。与SAH组大鼠比较,SAH+TubA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且大脑中动脉直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DAC6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且在SAH早期大脑皮质中的表达上调。HDAC6特异性抑制剂TubA通过减轻SAH早期脑水肿和细胞凋亡,对SAH大鼠EBI和脑血管痉挛有保护作用。此外,其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可能与调节eNOS和iNOS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组蛋白脱乙酰酶;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脑血管痉挛
6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2700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6
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
慕庆玲,王纯,刘红云,许友征,栾少红,夏宝国
摘要:原发性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罕见,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无标准治疗方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1例起源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因“月经淋漓不尽伴腹胀1月、发现盆腔包块3天”就诊,既往曾于6年前行腹腔镜下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肿块可能侵及阴道直肠隔。初次保守手术病理证实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样腺癌。其后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化疗6次,随访2年无疾病复发及转移。临床遇到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影像学发现卵巢外的盆腔病变时,应考虑到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发生恶变的可能性,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隔
8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11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心脏淋巴系统与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研究进展
邓廷玉,石兆丰,肖宜超
摘要:心脏淋巴系统在心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维持体液稳态和控制炎症反应来调控正常组织稳态和自然再生。心脏淋巴系统在心肌损伤后激活并参与心脏疤痕形成进程。近年来关于心脏淋巴系统和心肌修复的研究发展迅速,通过多种动物模型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分泌机制阐述了心肌修复再生。深入了解心脏淋巴系统的结构、分子和功能特征有助于开发针对心脏淋巴系统的靶向治疗方案。本文通过综述心肌修复机制和心脏淋巴管系统相关的靶点研究进展,旨在为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新策略。
关键词:淋巴系统;淋巴管生成;心肌梗死
20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11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1例并文献复习
叶梅,邓锐莹,申凤彩,侯志铎,林玲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AHA)罕见,容易延误诊断,且死亡率高,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报道分析1例SLE合并AHA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29岁青年女性,SLE病程10年,以腹腔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118.20秒),血浆Ⅷ因子活性(FⅧ:C)极度减低(0.20%),检测到高滴度抗因子Ⅷ(FⅧ)抑制物(31.2BU)。予大剂量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及输血、补充人凝血因子Ⅷ等治疗后,凝血功能、血浆Ⅷ因子活性改善,FⅧ抑制物(-),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5年,病情稳定,无再发出血。SLE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尤其是孤立性APTT延长,需注意排查AHA,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时,可尝试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血友病,获得性;利妥昔单抗
5
|
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1000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消化内镜诊疗满意度量表的编制及评价
刘涛,邓海骏,余小渔,龙秀艳,龚攀,田力
摘要: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诊疗满意度量表,并评估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访谈资深内镜医生和量表专家的方式编制了消化内镜诊疗满意度原始量表。通过第1轮共计120名患者的调查,对原始量表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结果对原始量表进行修改得到了消化内镜诊疗满意度量表(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进行第2轮共计200名患者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原始量表信度良好但效度不佳,正式量表共有2个维度10个条目,克朗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89和0.823,结构效度指标χ
2
/df为2.513,RMSEA为0.094,GFI为0.914,AGFI为0.861,CFI为0.946,NFI为0.915;聚合效度一般,区分效度良好,患者直接打分与量表总分具有较强相关性。结论消化内镜诊疗满意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我国临床评估消化内镜诊疗患者满意度的工具。
关键词:消化内镜;满意度;量表
4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099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01
细胞焦亡在肠道炎性损伤中的研究现状
刘丹丹,钟小林,曹文宇,陈玲
摘要:肠道炎性损伤往往伴发肠道黏膜损伤、肠壁通透性增强、肠动力紊乱等症状,产生的炎症因子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衰竭。细胞焦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gasdermin蛋白家族成员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表现为质膜大泡形成,细胞持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使炎症反应级联扩大。由于细胞焦亡广泛参与疾病的发生,其它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caspase 1介导的细胞焦亡经典途径和caspase 4/5/8/11介导的细胞焦亡非经典途径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探讨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及其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对肠道炎性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胞焦亡;肠道炎性损伤;炎症
18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48845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2-24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出组后延伸给药申请程序初探
杨凤,衡建福,刘伊,唐琪,李坤艳
摘要:新药临床试验已被癌症患者和医生公认为治疗癌症的积极方式,而延伸给药则是从临床试验退出后患者继续获得研究性新药的一种特殊途径,国外已确立相关法规,但国内关于延伸给药管理办法未正式颁布,也无细则性文件指导延伸给药,目前各医疗机构临床试验用药物的延伸给药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一套健全且满足患者紧急用药需求的管理体系。本文将以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延伸给药为研究对象,从延伸给药申请程序、申请主体、伦理审查文件要求及伦理审查要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国内延伸给药申请程序与伦理审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同情使用;延伸给药;研究性新药;伦理审查
86
|
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7540630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17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COPD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梁华英,陆蓉莉,李毅,潘频华
摘要:目的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死率居高不下,老年人和有慢性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预后较差,而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我们拟探讨重型COVID-19合并COP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重型COVID-19防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4月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557名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策略、疾病进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入排标准,研究共纳入465名COVID-19重型患者,其中53名合并有COPD。COVID-19重型患者中位年龄为62.0岁(IQR 54.0-69.0),有248名(53.3%)为男性。发病时常见症状是发热(365, 78.8%)、干咳(312, 67.5%)、气促(220, 67.5%)和乏力(190, 41.1%)。与非合并COPD患者相比,合并COPD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较低(90.0 %vs 92.0%,P=0.014)。实验室检查方面,COPD患者表现为较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脂蛋白(a)、超敏肌钙蛋白I和D二聚体,以及较低水平的血小板、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I。合并COPD的COVID-19重型患者有更高的SOFA和CURB-65评分,且进展为危重型的比例更高(28.3% vs 10.0%, P<0.001),并发症更多。COPD患者抗生素治疗、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的需求率更高,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35.0(26.5-45.0) vs 31.0(22.0-39.0), P=0.0051],但ICU入住率(17.0% vs 7.5%, P=0.021)、住院死亡率(15.1% vs 6.1%, P=0.016)更高。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AHR=2.38(1.30-4.37), P=0.005],调整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和冠心病[AHR=2.63(1.45-4.77), P<0.001],以及调整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超敏肌钙蛋白I[AHR=2.10(1.13-3.89), P=0.018]等后COPD是COVID-19重型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COVID-19合并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展为危重型的比例、死亡率更高,应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改善重型COVID-19患者预后。
关键词: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PD;预后;SARS-CoV-2
70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26629921 false
发布时间:2022-06-02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